
巾帼宣讲员:
· 刘宇杰
江阴海事局
第十期
我们的奋斗“船”说
曾经,一叶扁舟,一撑竹篙,亦能泛舟江上;
如今,万吨巨轮,御风而行,直抵大江大河。
生长在江尾海头的我,自小便与舟船结缘,在我的记忆中,有太多的故事都与船息息相关。到过江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在江阴大桥南岸黄山公园入口处,展陈着一艘木帆船,这就是“渡江第一船”,他的故事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说起……
那一年,为了击碎国民党“划江而治”的春秋大梦,百万雄狮在西起江西湖口、东到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。
1949年4月21日晚上,数百条木船载着渡江战士,扬起风帆,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。枪林弹雨掀起层层巨浪,江阴籍船工王小弟毫不退缩,率先抵达江边浅滩,就这样,“渡江第一船”诞生了。
就是这样的一艘木船,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,带领着人民解放军横渡天堑,一举突破了国民党长江防线。
这是我小时候经常从太爷爷口中听到的故事。
如今,“渡江第一船”依然屹立在长江边,闪耀着“千舟竞发,一帆当先”的渡江精神,引领着无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,也成为了我们江阴人的骄傲。
另一艘让我们江阴人引以为傲的功勋船,坐落在“渡江第一船”上游约500米处的船厂公园内,它的名字叫“远望测量船”。
1967年,为了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技术垄断,毛泽东主席、周恩来总理批准了研制远洋测量船的718工程,由此,远望系列舰船陆续落户江阴。
我的姑父是一名远望军人。小学二年级的暑假,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功勋测量船,看着姑父和远望号渐行渐远的身影,懵懂的我并不明白他们远航的意义,直到电视上“神舟5号”发射成功的捷报传来——“江阴收到”“江阴明白”我才知道,它,肩负着中国航天器测控和天地通讯的重要使命;而他,正在用热血和忠诚坚守着祖国的航天事业。
2018年,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海事工作者,我与船的缘分再次得到延续升华。自此,我有机会站在我们飞驰的海巡艇上,与儿时心中的远望系列英雄舰船并驾齐驱,为其保驾护航。
时光荏苒,来到海事已经是第六个年头,我与船越走越近,亲历了一件又一件发生在海巡艇上的故事。
这是发生在海巡06716上的故事。载有1000多吨钢材的“红航货186”轮在江阴水域搁浅遇险,船舶甲板严重上水,船毁人亡随时可能发生。海巡艇到达现场后,发现还有一名5岁的儿童蜷缩在后甲板哭闹不止,眼里充满了恐惧,而此时年轻船主早已乱了阵脚,来回踱步不知所措。为了稳定船主情绪,海事人员兵分两路,一路将孩子接到海巡艇上,悉心照料,给他讲故事、喂他吃饭。
另一路在救援船舶到达后,立即下船舱绑扎钢材、拆装卸扣,尽快帮船舶卸载。在连续奋战七个小时后,船舶成功获救。
无数个故事串成一串,让我陷入思考——船,是什么?意味着什么?
在渡江战役中,第一船成功渡运革命先烈,横跨天堑,打响了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的第一枪。
在航天事业中,远望号奔赴星辰大海,在波峰浪谷间追星揽箭,在逐梦深蓝中向海问天。
在航运强国中,海巡艇怀揣着初心使命,守卫着滚滚长江,绘就着江腾海跃的盛景。
而在船民心目中,船是他们的家,是他们一切的依靠。海事人,离船最近、和船最亲,是船舶船民最贴心的人。近年来,江阴海事局聚焦船民所想、船舶所需,大力推广了海事政务自助服务,让船舶审批更加便捷高效;推进了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,让船民享受到水陆同质的服务;开发了统一锚泊调度系统,让船舶锚泊难题一去不复返……一桩桩民生实事,一件件创新之举,江阴海事人用行动践行初心,用担当诠释使命,赢得了船民的一声声赞誉,推动海事事业发展一步一台阶迈向新高度。
作为江阴海事人,我们都是港航事业发展的划桨者,定将牢牢把握这张“船票”,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、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、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,奋楫扬帆、笃行不怠,助力港航事业发展乘风破浪、阔步向前!
|